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内容  

    1912年11月5日  

    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  

    1916年7月6日  

    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l921年8月13日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  

    结合中美的政治情况,分析胡适为什么对美国政治选举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

    1948年蒋介石想让胡适参选总统,是迫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压力,请问杜鲁门为何要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

    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2.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请回答:

    美国宪法“将……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结合史实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说明

    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这种“特殊的民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3.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4. 历史学家认为,民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民主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简单,过于泛滥的民主可能导致社会动乱,民主的发展要符合国情,是渐进的,公民应珍惜参与民主的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即所有公民都直接参加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公民大会……公民大会还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自由发言(无论违法与否),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787年,费城召开了一个制定宪法的会议……在会议上,代表们唇枪舌剑,争论得异常激烈。……但是,与会代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第一,建立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政府,以便有力量偿还公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秩序和镇压人民反抗,有权力征税及调整对外贸易及州际贸易。第二,大多数与会者在反民主反人民方面也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民主是危险的,必须加强中央权力来抵消州宪法中的民主成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由于总统由各州的选举团选举,参议员也由各州议会选举,故各州的主权在联邦政府中实际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中央权力的专制化。……(联邦政府内部)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由于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制宪会议中,与会代表要求建立一个比较强有力政府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三,为了限制泛滥的民意及避免暴政,归纳美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美国民主制度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5.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使邦联政府感到棘手的是纸币贬值。在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行过42批纸币,总额达19155万美元,此后各州也开始发行纸币。到1783年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美元的纸币……杰斐逊在当时讲到:“1000元的大陆纸币只值硬币1元。”  

    ——《美国通史》  

    材料三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并运用所学说明美国为此采取的对策。

    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总体上稳定的最主要原因?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中英之间发生了所谓“礼仪之争”。清廷要求英使行外藩朝贡天朝的三跪九叩礼,英使以维护对等之独立英王的荣誉加以拒绝,结果是马戛尔尼行单膝下跪礼。英使向清政府提出允许英商在宁波等处贸易等要求,遭到清廷的全部拒绝。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法国人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写道:“英国人认为他们的权利,在于根据西方制订的规则让中国向国际贸易开放。马戛尔尼的一切做法都在否认中国文化的有效性。拒绝叩头,讨厌盘膝而坐,见到日常生活的场景傲慢地感到可笑,这些意味着:认为不能有几种文明,只有一种文明,即西方的文明。”  

    ——摘自《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784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同意英美之间订立一个互惠商约,但是,英国船主们却强烈反对,谢菲尔德勋爵撰书宣称,根据《邦联条例》第九条规定,“   国会不得签订商业条约以限制各州对外国人课以与本州人民同等的进口税及关税,或禁止任何种类货物或商品进出口之立法权。”因此,不存在美国用自己的关税或航海条约对仍然控制着美国市场的英国贸易进行报复的危险,美国国会在谈判商业方面的权力并不比调整州际贸易的权力更大,签订互惠商约毫无必要。后来制定的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第三项规定,“国会有权规定合众国与外国、各州间及与印第安部落之通商。”按照最高法院法官马歇尔的解释,商业不仅仅是贸易,“它是双方的相互交往”,是美利坚合众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国会的触角已伸到远离商业的领域,即国会有权控制州际交往的各个方面。  

    ——摘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三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使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允许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使这一制度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同时并存,因而“一国两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更充分、更长时期内、更高层次上的利用。  

    ——摘自陈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礼仪之争”反映的本质问题。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邦联条约》相比,1787年宪法关于美国国会权力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意义。

    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材料二   “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  

    ——伯里克利演讲词  

    材料三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护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词  

    材料四   “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只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现在欧美既是成立民国,实现民权,有了一百五十年,中国古人也有这种思想,所以我们要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乐,顺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权不可。”  

    ——孙中山演讲词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基本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根本目的上的区别。

    材料三中林肯所说“新的国家”后来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创新之处?指出古希腊与美国在民主形式上的主要不同。

    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分析它与材料一、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8. 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蓝图,并总能从其历史中找到注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43年)《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他的“蓝图”是从世界主义出发,他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下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试以一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具体实践。实践: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或答法国根据1791年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了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德意志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总统共和制。)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实现“世界蓝图”的?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概括指出毛泽东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蓝图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9.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载体,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又都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制,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如汉、唐那样的地方分权时代,抑或明清那样的的高度集权时代,都没有改变帝王的独裁专制性质。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几乎没有人关心公民权利的问题,他们仅仅关心联邦政府权力如何分立与制衡的问题。直到1791年,美国宪法才包含进了权利法案条款,规定了公民不受政府制约的自由。  

    法国《人权宣言》在巴士底狱暴动一个月之后就诞生了。对于大多数代表而言,这场革命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具转变性意义的胜利在于确保公民的权利、自由以及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而不是对政府结构和运作程序的常规性和技术性的描述。  

    ——《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官制的主要特点。结合史实,列举汉唐“地方分权”、明清“高度集权”的表现。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根据材料三,指出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
  • 10. 民主政治发展是国家与社会各方之间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实际上是通过妥协与合作来解决冲突的政治机制。  

    ——刘军宁《民主是妥协的制度》载于《南方周末》2007年6月28日  

    请回答:  

    据材料一,回答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最能体现恩格斯的论述。分析其历史影响。

    据材料二,概括分析美国宪法何以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试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