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A: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
    C: 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 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2.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这表明(  )

    A: 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B: 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C: 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D: 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
    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的选官制度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西周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A: 禅让制
    B: 礼乐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 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 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 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A: 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 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 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 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宗法制度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的制度
    B: 以性别为基础进行土地分配的制度
    C: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选拔官员的制度
    D: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分封诸侯的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节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 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 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