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西周时的诸侯国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第一代君主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其三弟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知道后,为了达成其父心愿,乃与其二弟仲雍出逃至南方,建立了吴国。以上事迹反映的周代的制度有
    ①实行王位世袭制             ②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③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④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下图体现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井田制
    D: 郡县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 血缘
    B: 地域
    C: 信仰
    D: 出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 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B: 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 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下列是央视公益广告“爱的不等式”的一幅画面,当今商业化时代中国有很多商业广告大打“亲情牌”,大多能收获不错的广告效应,这是因为它们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这种“传统文化”是基于(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向“帝制”发生于( )

    A: 夏商
    B: 西周
    C: 春秋战国
    D: 明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下列现象分别与何种制度相关(    )
    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清明祭祀先人,中秋团圆。

    A: ①②均为分封制;
    B: ①宗法制,②分封制;
    C: ①②均为宗法制;
    D: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得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

    A: 地方的自治机构
    B: 皇帝的秘书机构
    C: 中央的派出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 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 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 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