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古代建筑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观念的淡漠
    D: 专制王权的强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由此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A: 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 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 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子:“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马迁《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诸侯争霸
    B: 问鼎中原
    C: 分封衰败
    D: 天子遭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uncle”和“aunt”,而中文则用“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汉字比英文有更强的表现力
    B: 英语比汉语的内涵更为丰富
    C: 西方人更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D: 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具家族观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在后期扩大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

    A: 诸侯地位的变化
    B: 井田制的兴衰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关系的变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 反对郡县制
    B: 主张中央集权
    C: 反对中央集权
    D: 主张实行分封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