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国人民在不同特技探索出各其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只能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属于各州及人民。

    ——岳麓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

    材料三:“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遇略,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

    根据村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了哪些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宪法指什么?说明美国是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以来适合中国国情的“最有生命力”的民主政治制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2. 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以下有关政体的图示能够反映出秦始皇为“创立一个世界”而努力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分科考试试卷
  • 3.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高官是(    )
    A: 太尉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廷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 4.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5. 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 世代相袭
    B: 皇帝任命
    C: 地方推荐
    D: 考试选拔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6. 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
    A: 分封制的瓦解
    B: 郡县制的实行
    C: 封建制度的确立
    D: 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试卷
  • 7. 古代东西方的大帝国均建立起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系统,主要目的在于(    )
    A: 促进经贸文化交流
    B: 抵御游牧民族侵扰
    C: 加强地方管理控制
    D: 便于中央巡查地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长丰县朱巷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 8.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到“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推行(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B: 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C: 容易出现地方势力分裂割据情况
    D: 是秦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9.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儒家思想正统化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专制制度的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10.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