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2. 考古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帝国的刑法不下20种,“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朝末年,帝国政府在七十万刑徒中遴选数十万人为基本构成,再加上官府奴隶的子弟,组建了一支精锐大军,这数十万刑徒军的战力非凡,以至于被项羽集团视为纯正的秦军。材料反映了(  )
    A: 秦帝国法律残酷、暴虐,加剧了阶级矛盾
    B: 秦帝国法律细密,既管得宽又管得严
    C: 秦帝国是犯罪成本极高而立功效益极大的社会
    D: 秦法使秦国持续奋发并稳定强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清远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3. 材料一: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材料二: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团本位不仅普遍存在于国家法律中,而且还广泛寓含在有别于国法的家族或宗族法中。……宗族法以维持既定的宗族秩序为直接目的,因而起到维持国家政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是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国法一起构成了封建的法律体系。

        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之一的家族制度随着清末变法修律而丧失了原先在国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只遗留下残余的影响。剩下的国家本位却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与战争动员的推动以及实际需要而更加强化了,以致在民国诸政府的法律中,国家主义远远凌驾在个人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之上,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哪些特点?到近代又有何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清远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4. 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承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
    A: 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 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 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 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桂林市、贺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5. 在秦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秦人养成一种强烈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义取向之上,也与秦文化的叛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知,秦国文化(  )
    A: 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准则
    B: 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
    C: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
    D: 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2018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统考试卷
  • 6.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
    A: 官僚体制的探索
    B: 庶民政治的建设
    C: 宗族势力的弱小
    D: 等级秩序的破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7.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 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D: 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仿真测试卷
  • 8.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属于(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理)试卷
  • 9. 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10. 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材料二: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

        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I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

    ——摘编自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等文章

        (宗教改革)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一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五四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升华时期。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
    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观念主要是指摆脱天主教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简述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