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这一制度(    )
    A: 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
    B: 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C: 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D: 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而古罗马《民法大全》则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最大的差别是(    )
    A: 立法的基本出发点不同
    B: 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C: 立法的完整程度不同
    D: 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辽宁省葫芦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监测(7月)试卷
  • 3. 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    )
    A: 中央官员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B: 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
    C: 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 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4.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5. 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
    B: 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的开始
    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
    D: 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开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解读材料,围绕“中西方古代教育”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7.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

    A: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8. 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

    寒门子弟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 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9.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以下观点能佐证材料主题的是(    )

    A: 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 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D: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钦州市灵山县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材料二: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是全世界的选择。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欧盟的建立更体现了欧洲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政治制度上正在进行的重大调整。

    ——陈申申《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选择?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联合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何异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册历史第一次周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