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秦万里长城是在原战国时期三国的长城基础上连接扩建而成,这三国是(   )

    A: 齐、魏、秦
    B: 赵、魏、韩
    C: 秦、赵、燕
    D: 楚、燕、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湖州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 2.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 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 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云南云天化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 3.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秦朝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 ②
    B: ③
    C: ②④
    D: ①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 4.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

    出口贸易

    7%

    8%

    85%

    进口贸易

    61%

    33%

    6%

    在英国占居世界工业垄断地位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

    ——《世界近代史》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措施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引自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诞生。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辛丑条约》中规定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美国感到通过“退款办学”,控制并借中国官方“自办”的壳,登入中国主流社会这个“市”,更为有利。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定课程:……(学生中)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School),如果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也是所谓“赔款学校”这一名称的由来。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指出不同政治制度对各自历史发展的相似作用?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材料所述的国际贸易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北京平谷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5. 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
    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浙江杭州高三上学期七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②它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建立于秦朝,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④主要体现为皇帝对中央官员的管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张家口宣化四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 7.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8.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世计,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

    A: 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 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云南德宏州芒一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9.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云南德宏州芒一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10.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 反对郡县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中央集权
    D: 主张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5-2016学年云南德宏州芒一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