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难度: 简单 题型:真题 来源:2014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2.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 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 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3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161年,金帝完阎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岩的本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怕死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

        军无半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全军,拙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

    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怕死军统帅刘倚,刘倚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军愧死矣。”请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宋史•虞允文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2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2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5.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 岭北行省
    B: 辽阳行省
    C: 甘肃行省
    D: 云南行省
    难度: 简单 题型:真题 来源:2011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 延续元朝典章
    B: 继承华夏传统
    C: 复兴汉唐制度
    D: 回归周朝典制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1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7.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 文官任知州
    B: 设三司使
    C: 设枢密院
    D: 施行将兵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白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
  • 8.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进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白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
  • 9.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  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天津市五区县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