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2.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
  • 3.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4.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 继承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实行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完全依赖文书发挥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
  • 6. 《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以下关于唐朝中央决策机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

    A: 唐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六部
    B: 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以及执行
    C: 以皇帝和中书、门下两省为核心
    D: 皇权至上,完全不受相权的制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测验历史
  • 7. 隋朝杨尚希上奏日:“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据此,杨尚希最有可能提出的建议是(  )

    A: 扩大郡县面积
    B: 整顿冗官
    C: 裁减郡县数量
    D: 减免赋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重庆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 8. 材料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公元590年,隋文帝下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恆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mǐn,怜悯)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隋书•高祖纪》

    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 9.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陕西省渭南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后周)世宗(柴荣)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谷以计策;后克淮南,出谷疏,使学士陶谷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摘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周本纪》

    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关注民生的政策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周世宗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