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形成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6-2017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2. 中国古代已形成—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制度产生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6-2017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漫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汗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民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 4. [历史一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他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边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守边防,固前沿,从此荆门有了城池,他大力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提拔人才。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引导民众从内心自觉履行道德仁。他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摘编自(荆州地方志》等

    根据材料,指出陆九渊冶理荆门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结合所知识,概括陆九渊治理荆门的主要措施。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 5. 宋太祖赦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统治者(    )

    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 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及教训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 6. 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这种现象(    )

    A: 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B: 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
    C: 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   
    D: 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都匀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开学质检(3月)历史试卷
  • 7.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行省与郡县无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都匀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开学质检(3月)历史试卷
  • 8.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都匀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开学质检(3月)历史试卷
  • 9. 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

    A: 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 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都匀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开学质检(3月)历史试卷
  • 10.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