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

    A: 提升御史地位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抑制丞相职权
    D: 完善监察体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
  • 2.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

    A: 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 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江苏省南通市、扬州市二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
  • 3. 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盐法改革典型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安史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凭证)。”……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

    ——《明史·食货志》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据材料二,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盐法改革有何显著特征?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盐法改革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商业政策含义的理解。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江苏省南通市、扬州市二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瘩《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二门下级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串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弃(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瑞(尚书仆封)而亲德弃,(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鸡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许旨,会瑞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瑞、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一一《资治通鉴》

    请回答:

    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
  • 5. 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 举荐官吏候选人
    B: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 监察地方高官
    D: 征收地方赋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高一上学期五校联考历史
  • 6. 下图为隋唐实行的中央政治制度,该制度下(    )

    A: 门下省为执行机构
    B: 中书省地位最高
    C: 尚书省地位很低
    D: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高一上学期五校联考历史
  • 7. 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这说明宋朝(    )

    A: 财政制度已成熟
    B: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C: 皇帝知人善任
    D: 君权被相权所制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高一上学期五校联考历史
  • 8. 忽必烈建元后,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多数情况下该机构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这一机构体现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高一上学期五校联考历史
  • 9. 吴晗在《历史的镜子》一文中指出:“过去的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下列说法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B: 汉代察举制度
    C: 唐门下省封驳制度
    D: 明代内阁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10. 《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    )

    A: 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 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
    C: 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 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