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 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
    B: 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
    C: 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
    D: 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一模历史
  • 2.

    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D: 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一模历史
  • 3. 关于赵匡义(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禁剽劫”,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宋真宗时重修《太祖实录》,“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 史著编撰体例
    B: 史著编撰意图
    C: 史学家的学识
    D: 史料运用方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一模历史
  • 4.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意图是(    )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一诊模拟文科综合历史
  • 5.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 6. 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 7.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历史
  • 8. 公元前133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30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    )

    A: 实施推恩令
    B: 建立中朝
    C: 推行察举制
    D: 设置刺史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中原十校高三第六次联考文综历史
  • 9. 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示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    )

    A: 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
    B: 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
    C: 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
    D: 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中原十校高三第六次联考文综历史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中原十校高三第六次联考文综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