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唐代置十道按察使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地方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这表明(    )

    A: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趋势
    B: 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C: 分道监察须扩大监察官行政权
    D: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
  • 2. 《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

    A: 明德慎罚的理念
    B: 分权制衡的原则
    C: 厉行法治的精神
    D: 以礼入刑的思想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
  • 3.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 王朝大一统的重新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儒家思想的复兴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
  • 4.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田猎即狩猎,周代天子的田猎逐渐走向礼仪化。有学者相信,田猎在周代就已具备祭祀、经济、政治、军事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其中包括为田除害,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君主能够通过狩猎,彰显天威,以示君权;驱驰车马,弯弓骑射,进行军事训练,彰显古人的勇猛英姿;而“禽兽以时杀”的理念,更成为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

    ——摘编自黄琪《礼制文化规约下田猎风俗的嬗变》

    材料二:北宋前期,辽和西夏给北宋造成了巨大的国防压力,皇帝的田猎曾多次举行。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总体上都致力于维护和平。仁宗时期,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即位之初就宣布废除“田猎”之制。但这一制度的废除却并不能单纯地归因于外部军事压力的减弱。士大夫们对记载着“田猎”之礼的《周礼》等典籍的质疑,与北宋皇帝“田猎” 活动废弛的过程几乎同步。随着“宋学”的勃兴,士大夫积极利用自身的文化权威引导皇帝端正身心,对富于军事色彩、易于滋长骄奢之心而又劳民伤财的皇帝狩猎活动,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自此至南宋灭亡,皇帝的田猎再也没有举行。

    ——摘编自孙方圆《北宋废止皇帝“田猎”之礼考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帝王田猎活动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废止田猎制度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 6.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中尉

    迁丞相


    A: 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
    B: 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省置无常
    C: 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 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百所学校高三质量分析联合考试文综历史
  • 7.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百所学校高三质量分析联合考试文综历史
  • 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此后历次进士科录取人数均达数百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数额。在宋朝科举考试中,寒庶之族开始受到真正的重视,科举及第的也越来越多。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还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太宗即位后,即开始着力提高及第士人的社会地位,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科举考试中的相关条令基本趋于完善,唐朝科举制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均予以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制定的严格的考试法令,这对于阻绝权贵之门的弄虚作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殿试内容的这一变化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宋朝最高统治者希望于科场中选拔真正的治国之臣的愿望。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新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百所学校高三质量分析联合考试文综历史
  • 9.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A: 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 10.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