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公元前74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   )

    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 
    B: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江阴南菁高中高一上周测历史试卷
  • 2.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郡县制的推行  
    B: 科举制的设置
    C: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江阴南菁高中高一上周测历史试卷
  • 3.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 禁封异姓王侯 
    B: 加强控制地方 
    C: 鼓励战场立功 
    D: 安抚开国功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江阴南菁高中高一上周测历史试卷
  • 4.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贏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一上周考历史试卷
  • 5. 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

    A: 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B: 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C: 两位学者立场相反,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D: 古代社会地域差异大,两位学者结论都不具说服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上学期周练历史试卷
  • 6.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

    A: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 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上学期周练历史试卷
  • 7.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上学期周练历史试卷
  • 8. 贞观元年,唐太宗曾对王圭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房太宗认为(   )

    A: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 中书省门下省不该互相牵制
    C: 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D: 三省六部制能抑制宰相权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质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徒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期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井为官籍.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旨籍贯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10. 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第一个时代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士”从贵族走向庶民并占据文化与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转变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概括材料二中的“新风气”,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