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所指的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足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表明元朝的御史台主管(   )

    A: 行政
    B: 财政 
    C: 军事
    D: 监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学者余英时认为:自宋代以降,君权的绝对化愈演愈烈,相形之下,相权则愈来愈弱;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宋朝削弱宰相职权的方式是(   )

    A: 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分割相权
    B: 几位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
    C: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D: 设置首辅分割宰相的决策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 5.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这主要说明(   )

    A: 三代的用人制度和分封制同源   
    B: 秦汉时期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C: 九品中正制品评的标准由门第决定 
    D: 科举制促进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北宋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首辅
    D: 清朝的军机大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唐中央政治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 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
    B: 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 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 人才选拔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伏尔泰曾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      )

    A: 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
    B: 有利于官吏选拔的公平公正
    C: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D: 有利于官员创造意识的提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汉武帝时期,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议机要,“中朝”由此得以形成。中朝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      )

    ①大司马 ②左将军 ③常侍 ④御史大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