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认为,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其主要依据在于科举制度

    A: 将地主阶级中最优秀成员纳入统治阵营
    B: 彻底扭转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C: 将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阶层的变动之中
    D: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宫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差遣”的实质是

    A: 笼络民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皇权  
    D: 稳定统治秩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对下图所示权力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分散了丞相权力,完善了中央机构
    B: 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C: 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能
    D: 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中国古代首创年号纪年的帝王是

    A: 黄帝
    B: 秦始皇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5. 钱穆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时说:“因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政府由民众所组成,用不着另有代表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之行为。”这项制度应该是(      )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监察制度
    D: 谏议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6. 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目的是(      )

    A: 维护分封制
    B: 复兴宗法制
    C: 削弱地方势力
    D: 加强专制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后汉书·袁闳传》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引者注),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8. 据《文选》记载:“中朝,内朝也。汉代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理解错误的是

    A: 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居到执行职务的地位
    B: “内朝”“外朝”之分始于汉武帝时期
    C: “内朝”“外朝”使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内朝”由侍从皇帝的近臣构成,决策国家政务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 9. “帝裔里的近亲,亦即刘家的叔伯、兄弟、从兄弟等封为王,功臣中之卿相则封为侯。他们的领域和直隶于中央的郡县犬牙相错。”文中的“帝”是指

    A: 周武王
    B: 汉高祖
    C: 汉武帝
    D: 光武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摘自《新唐书》卢商宦途的起点是                                                                    

    A: 地方推举
    B: 中央征召
    C: 科举考试
    D: 祖上恩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