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
    B: 以监察为主要职能
    C: 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D: 属于地方行政区划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

    A: 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B: 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C: 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 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需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男女找对象时奉行“门当户对,资财相当”,否则即使感情深厚也会活活地被父辈拆散,这种“门当户对,资财相当”的观念与下列哪一制度体现的观念基本相似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贯彻实施干部监督制度会议上的精彩言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魏晋时期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 九品中正制是依人的品德和才能划分等级的用人制度
    C: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D: 宋初中央派通判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让文官对其监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