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如图,观察下面两种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A: 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构成
    B: 都实行分权
    C: 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D: 都具有民主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 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采取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两汉时期形成“中朝”“外朝”格局

    ②唐朝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

    ③北宋三司分权

    ④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以下对历史上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隋唐以后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B: 注重选拔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C: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 客观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1夏朝和商朝同步检测
  • 6.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政府机构改革中要注意精兵简政,在这个问题上能给后人提供教训的朝代是

    A: 唐朝
    B: 隋朝
    C: 宋朝
    D: 明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唐代中央设三省。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者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统治者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官员地位,完善中央集权
    B: 扩大民主,让更多人参政
    C: 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D: 分散相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