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现象,其中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 2. 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
    A: 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 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 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 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 3. 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没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B: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C: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加
    D: 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 4. 母亲节,小秦为妈妈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面条入锅后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 煮面条时,主要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
    C: 闻到了面条的香味,表明扩散只在气体中发生
    D: 面条没有粘在一起,表明分子间有斥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7.1 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
  • 5. 央视一套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味道鲜美的微山湖炖鱼是济宁人民“舌尖上的美食”。炖鱼时,满屋飘香是由于造成的,烹饪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方式改变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7.1 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吸引力和斥力
    C: 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 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7.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 7.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 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 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 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7.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 8.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是   (    )
    A: 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
    B: 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拉断
    C: 两滴水珠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D: 磁铁能吸引铁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7.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 9. 下列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打开窗户,风带来了房外花坛里花朵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煤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体内部也变黑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7.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 10. 荷叶上的两滴小露珠相互接触时,自动融为—滴大露珠,这一现象表明(  )。
    A: 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B: 分子之间存在看斥力
    C: 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7.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