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下列现象:①相同质量的水蒸气体积比冰体积大;②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灭火剂;③漫步在花园里可以闻到花香;④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千克。请把上述现象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微粒之间有空隙 ;
    微粒的质量很小
    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
  • 2. 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瓶中的液态氧气、实验室里制取出来的氧气,都能和碳、硫、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因为构成这三处不同地方的氧气的微粒都是,而且相同的分子相同。桂花是杭州市的市花,在室内放上一盆桂花,满室清香,说明分子。篮球越挤压越吃力,并不能无限挤小,说明分子间存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
  • 3. 通过对水的三态模型的观察发现:

    液态水温度时会变成固态的冰;温度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构成水的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发生了变化。
    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变化过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练习
  • 4. 如图所示是水在三态变化时的分子示意图,请完成下列填空:

    A为态,C为态,E为态。
    B为过程,D为过程。
    从微观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质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练习
  • 5. 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分布的状态来类比物质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 固态、液态、气态
    B: 气态、固态、液态
    C: 固态、气态、液态
    D: 液态、气态、固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练习
  • 6. 分子有大有小,且分子之间是存在间隔的。如图用大小不同的圆分别表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试画出酒精和水混合后存在形式的模型。

    注析:两种不同的液体相互混合,由于它们的分子间隔不一样,会相互扩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练习
  • 7. “西湖龙井”为古代的贡茶之一,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是茶叶中的香气分子扩散的结果
    B: 泡茶时,部分茶叶沉下去——是由于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C: 茶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主要是由于吹出的气带走了大量的热
    D: 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9年中考模拟测试卷(杭州)
  • 8. 中国人一直有喝茶的习惯,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科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滴水中约含有1x1021个水分子一分子是极其微小的粒子
    B: 泡茶前需将水烧开——可以杀灭水中细菌
    C: 开水冲入茶杯中,茶香四溢——分子运动的结果
    D: 茶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一吹出的冷风带走了热量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统一考试试卷
  • 9. 小明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先后注入等体积的清水和酒精,标注此时液面的位置。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两者充分混合,请描述出现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统一考试试卷
  • 10. 红墨水在我们的实验中有很多用途,如右图所示为课本中的两个实验,都用到了红墨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分子的一些特点
    B: 这两个实验用到红墨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 甲实验中有红墨水的酒精和水通过颠倒几次最终混合在一起,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 乙实验中必须将注射器中的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否甲乙则实验就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