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外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了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中,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出,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试卷
  • 2. 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 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 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 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 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试卷
  • 3. 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 提出问题
    B: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C: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 合作与交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试卷
  • 4.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作出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④⑥⑤③②①
    C: ④③②⑥⑤①
    D: ③④⑥①②⑤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试卷
  • 5. 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获取可靠实验结论的基本保证。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 实验前用简单的文字或图表设计出实验步骤流程图
    C: 实验前把实验报告中相关的现象、数据和结论预先填好,以便在实验时对照进行
    D: 实验中要尽量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防止发生安全意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 6.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天饭后,孙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如下的探究。

    ⑴提出的问题:

    ⑵猜想与假设: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⑶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纤维各一块,足量的水。

    ⑷主要步骤:往三个烧杯中倒入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将现象记入下表。

    布料种类

    涤纶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⑸结论:

    ⑹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 7.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 8. 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过程是(  )
    A: 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B: 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是否正确
    C: 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D: 先找合适的工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 9. 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得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
    A: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 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 10. 李刚家里买了一个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进行了猜测,为验证它,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①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 ℃的开水,取水的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1/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②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 ℃的开水,其体积是保温瓶的2/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③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为t ℃的开水,重复前次做法。

    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实验可知,他所改变的量是开水的。由于影响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因素除了开水的质量外,保温瓶的型号,开水的,环境的温度,观察的都会影响其保温性能,因此,这些因素应加以控制,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开水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