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实验探究题

    植物的果实的表面覆盖着果皮,就像一道屏障,保护着果实内部的各种组织.为探究果皮的保护作用,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取一个新鲜的番茄果实,用水冲洗干净后,用牙签划破果皮,再把它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然后,把这个塑料袋放到恒温箱中,控制温度为25℃.一个星期后,取出塑料袋,观察发现苹果开始腐烂.该同学由此得出结论:果皮对果实内部有保护作用.

    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一处明显缺陷,请指出来:.并修改完善为:
    平时我们保存苹果应该怎么做?.(合理即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
  • 2. 鸡鸭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我们常常用石灰等将其包裹并加上其他原料,制作成松花蛋(俗称皮蛋),加石灰的作用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因为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石灰水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裹在鸡蛋壳外,这样防止蛋类变质,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验:
    提出问题:石灰水能否减缓鸡蛋变质?

    做出假设:

    将数枚新鲜鸡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0枚,B组枚,A组放置于盛有水的大烧杯中,B组直接放在大烧杯中,A、B两个装置均放置在室温下,60日后打破鸡蛋观察.
    观察后发现:A组只有1枚鸡蛋变质,B组全部变质.

    得出结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
  • 3. 某兴趣小组观察了蝗虫的外形后,对蝗虫体表气门的位置和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其气门在头部,有些同学则认为在胸膛部,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决定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请你帮助他们共同完成探究.

    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活蝗虫、清水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并放入清水.

    ②把两只的活蝗虫放入甲、乙试管中,甲中蝗虫的浸入水中,露出部,乙中蝗虫的浸入水中,露出头部.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存活情况

    结果预测:
    实验结论:
    根据蝗虫的呼吸特点,你认为如何消灭室内的蚊、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
  • 4. 请阅读下面的资料:

    西安市第8中学学生陈重光在平常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有了一个不简单的发现,并获2003年全国科技成果大奖.

    陈重光家里为饲养小鸟而养着黄粉虫.一天,她发现铺在虫盒底部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大胆地作出推测:“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然后她开始了实验…通过实验,她证明了黄粉虫确实能吃塑料,而且还意外地发现吃塑料的黄粉虫比其他黄粉虫生长还略快.

    请回答:

    陈重光同学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是

    她作出的假设是

    请你也为验证这个假设设计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观察两组黄粉虫的取食情况.

    请推测:陈重光之所以得出“吃塑料的黄粉虫生长略快”的结论,其依据可能是
    运用陈重光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对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
  • 5.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通过观察,提出,作出,制定,实施,得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
  • 6. 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了模拟探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④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昆   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的结果.

    得出结论:
    请你说出还有哪些生物具有保护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
  • 7. 下列有关“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20~30℃
    B: 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C: 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一次,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D: 实验结论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没有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 8.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这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组别

    A

    B

    C

    蚕卵数

    1000

    800

    1000

    培养温度

    16℃

    20℃

    30℃

    培养湿度

    75%

    75%

    75%

    孵化出蚕蚁所需时间

    10

    9

    8

    孵化率

    90%

    98%

    68%

    A: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温度的不同
    B: 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蚕卵数不一样
    C: 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30℃
    D: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出幼蚕的速度越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 9. 法国一科学家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将供试验用的健康绵羊20只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组绵羊

    乙组绵羊

    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细菌注射

    未进行任何处理

    10天后,注射毒性很强的炭疽病细菌

    10天后,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细菌

    全部正常生活

    全部死亡

    请根据实验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削弱的炭疽病细菌,它进入羊体作为抗原起作用
    B: 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参与免疫的是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C: 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到了对照的作用
    D: 甲组正常生活的原因是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所有病原体的抗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 10. 下列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科学活动都是一次都能成功的  ②科学活动是无数科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③科学活动是无止境的  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是轻松有趣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