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在竹林里出现。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果真发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对于以上划线部分这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获取事实和证据
    C: 设计实验方案
    D: 建立猜想和假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七上科学提分必备:期中模拟测试卷三(1-2章内容)
  • 2. 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 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必须相等
    B: 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C: 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D: 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七上科学提分必备:期中模拟测试卷二(1-2章内容)
  • 3.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为什么?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B卷(1、2章综合)
  • 4. 小静饲养黄粉虫作为观赏小鸟的饲料,黄粉虫原是粮仓中的有害昆虫。她在饲养中发现,铺在养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吗?
    实验一:她把黄粉虫分为两组进行喂养,甲组只喂麦麸和菜叶,乙组加喂塑料餐盒片。发现黄粉虫确实会吃塑料餐盒。
    实验二:她又对塑料餐盒片和乙组黄粉虫的粪便做了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内容
    静电吸附
    燃烧
    浸水
    气味
    塑料餐盒片
    漂浮
    粪便
    不能
    不能
    下沉
    腐败臭味
    请回答:
    黄粉虫在分类上属于  (填“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实验一的假设是
    实验二的现象说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B卷(1、2章综合)
  • 5. 蚊子在水中产卵形成的幼虫叫孑孓,人们常可观察到孑孓浮到水面的现象。小柯针对“孑孓为何要浮到水面”这个问题,提出“孑孓需要光线才能生存”的假说,为求证此假说而设计的下列实验装置,较合适的是(  )

    选   项

    烧  杯

    水空/ml

    孑孓

    光  线

    温度/℃

    A

    400

    20大

    光照下

    28

    300

    20小

    黑暗中

    20

     B

    400

    20大

    光照下

    28

    400

    20大

    黑暗中

    28

    C

    300

    10大10小

    光照下

    20

    300

    10大10小

    黑暗中

    28

    D

    300

    20小

    光照下

    28

    400

    20小

    光照下

    28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B卷(1、2章综合)
  • 6. 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Ⅰ.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Ⅲ.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每个培养皿中为什么不是放1粒大豆种子而是20粒其目的是

    该实验的假设是

    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

    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B卷(1、2章综合)
  • 7.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楠溪江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 温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 龙湾潭森林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冬季开花
    D: 雁荡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B卷(1、2章综合)
  • 8. 为什么苍蝇难以拍到呢?据科学家介绍,苍蝇大脑反应十分敏锐,可以计算出苍蝇拍的潜在逼近位置,并能立刻做出“逃生计划”,然后随即做出起飞前动作调整,最终逃离“危险地带”。苍蝇发现威胁后的反应时间仅为100毫秒,但对缓慢移动的物体反应比较迟钝。缓慢移动的物体究竟是多慢呢?为了弄清楚该有多慢,小明选择了尺子、钢笔、筷子、汤匙等物品作为实验的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①控制每种物体每次移动的距离相同;②观察物体移动到离苍蝇约为1cm时候苍蝇的反应;③用秒表测出在移动过程中的时间,并计算出移动的速度;④每种物体重复多次实验。

    实验结果:

    筷  子

    速   度

    7毫米/秒

    5毫米/秒

    3.8毫米/秒

    2.8毫米/秒

    1.1毫米/秒

    苍蝇反应

    飞开

    飞开

    飞开

    没有飞

    没有飞

    钢  笔

    速   度

    7.1毫米/秒

    6毫米/秒

    3.8毫米/秒

    2.6毫米/秒

    1毫米/秒

    苍蝇反应

    飞开

    飞开

    飞开

    没有飞

    没有飞

    汤  匙

    速   度

    6.1毫米/秒

    5毫米/秒

    3.5毫米/秒

    2.4毫米/秒

    1.2毫米/秒

    苍蝇反应

    飞开

    飞开

    飞开

    没有飞

    没有飞

    要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通过本次探究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通过本次实验后,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拍苍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地区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A卷(1、2章综合)
  • 9. 2013年9月15日,某水库出现了死鱼现象,经调查,在上游河段检测出重金属镉含量超标,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也遭到严重威胁。当地某中学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污染液对鱼苗是否有毒害作用”,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镉污染液40升,用蒸馏水将其逐级稀释2、20、200、2000倍,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污染液。

    ②取4只相同鱼缸,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加入上述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污染液。

    ③从同一鱼苗繁殖场中挑选体长规格相同、健康状况相似的同品种鱼苗40尾,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放入上述4只鱼缸内。

    ④将4只鱼缸置于适合鱼苗生长的同一地方,每天给鱼缸内添加等量和适宜量的相同鱼食,同时加入相应浓度的重金属镉污染液。

    【统计和分析】

    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鱼苗的死亡率,进行比较。

    【预测结果】

    如果重金属镉污染液对鱼苗的生长有毒害作用,实验结果应是

    在步骤③中。每只鱼缸中均匀放置10尾鱼苗,而不是1尾的原因是

    实验方案还存在缺陷。需要再增加一个实验,用与实验组相同量的蒸馏水代替金属镉污染液,来饲养相同的鱼苗,其目的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地区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A卷(1、2章综合)
  • 10.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形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乙学者所提到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与甲学者所提到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有的理由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地区七上科学期中测试精编A卷(1、2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