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在都江堰地区,至今流传着修筑者“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总结。这个修筑者是(    )
    A: 大禹
    B: 姜尚
    C: 李冰
    D: 商鞅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 2.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 都江堰
    B: 长城
    C: 大运河
    D: 赵州桥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历史考试试卷
  • 3. 《史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 材料反映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文景之治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4.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形成
    B: 封建制开始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历史试卷
  • 5. 改变常常便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历史试卷
  • 6.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文帝召见群臣,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和罢官。”

    材料三: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

    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

    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鼓励兴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办报、译书、出国留学

    军事方面

    整顿陆海军,裁减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防实力

    ──摘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材料六:  1978年12月18日的北京,白雪皑皑,空气新鲜。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的重大历史关头,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对该国历史发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材料五: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1868年某日本官员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拉开这场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请写出这场维新运动的一位代表人物。

    材料四是俄国颁布的法令,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材料五反映的是日本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性历史事件?

    材料六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7日在北京表示,改革进入攻坚期,因为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中国的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历史真题卷
  • 7. 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李时珍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③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A: ②④③①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④①
    D: ④③②①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 8.

    改革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 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19世纪),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制度”是指什么?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使秦国“国家富裕,军力增强”?

    材料二中日本以“中国知识”和“西方技艺”为口号分别进行了哪两次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现象?玄奘到佛教发源地(填序号)游学;鉴真东渡的国家是(填序号)。

    材料四中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事件是什么?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历史试卷
  • 9.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问题一:①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②从土地政策方面分析,导致“民以殷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③“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①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②明治维新实现了日本社会性质的哪一重大转变?

    问题三:①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其改革针对的是哪一模式的弊端?②这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问题四:①根据材料四,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什么?②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试卷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于公元494年将都城迁到洛阳。之后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他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改革运动?其主要的作用有哪些?
    材料二中的“他”是指哪一位历史人物?这场改革有哪些作用?
    任何改革运动要成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试从两场改革的历史背景出发,回答两场改革各顺应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彝良县2017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