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飞虎将军” 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 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 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 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 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 中日之战一触即发, 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 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 他的朋友, 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 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 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 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 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 当即决定留在中国, 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 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 他要为中国, 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 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 训练飞行员, 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 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 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 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 1940年10月, 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 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 志愿队组建成功, 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爆发, 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 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 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 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 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 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 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 “飞虎队” 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 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 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 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 将会在次日, 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 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 23日开始, 日军连续空袭仰光, 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 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 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 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 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 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 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 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 同年12月, 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 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 生死与共,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 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 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  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正如他所说的, “我虽然是美国人, 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 大家共患难, 同生死, 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

        陈纳德去世后, 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 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 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 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 态度, 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 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 但陈纳德拒不执行, 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 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 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 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 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 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 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 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 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6709u5173u5185u5bb9u7684u5206u6790u548cu6982u62ecuff0c u6700u6070u5f53u7684u4e24u9879u662f (   )

    u9648u7eb3u5fb7u662fu4e00u4f4du51fau8272u7684u519bu4e8bu5bb6uff0c u6750u6599u4e2du6709u54eau4e9bu4f53u73b0? u8bf7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u9648u7eb3u5fb7u7684u4ebau683cu9b45u529bu662fu4ed6u81f3u4ecau4ecdu88abu6000u5ff5u7684u4e00u4e2au91cdu8981u539fu56e0u3002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u4e3au4ec0u4e48u9648u7eb3u5fb7u8bf4u81eau5df1u662fu201cu534au4e2au4e2du56fdu4ebau201d? 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ff0c u8c08u8c08u4f60u7684u770bu6cd5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测试
  • 2. 谈到艺术,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迥然有别。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认为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在“以为有物”,而“未使有封”之际,方可保留天机的完整。而“一旦有封”(分类、概念化), 一旦有“是非”之分(有判断),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分化、破碎。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封死则道亡”。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中国画的意境是虚静空灵,笔墨是简率疏淡,他们遵从庄子的指引,“无知”,“无为”、“无我”、“心斋”、“坐忘”。因为“有我”,才会有恐惧,有苦恼。西方人就是因为“有我”,才会妄自尊大地想要规划世界,解释世界。而“丧我”、“无知”,不用自己的思维分解这个世界,就能量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因此,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跃身大化、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在中国画中和谐生动、灵气往来,艺术家浑然坐忘于山水花鸟之间?如树,如山、如水、如云。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 “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问的一种状态。

         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入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粱漱溟先生用“心役于形”概括)。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样没有形式、—样正常,一样无理挫,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_的理性次序。西方艺术传统还对崇高和平庸的、事物严格加以区分,要求以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处理最崇高的主题,因此对东方人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趣味目瞪口呆,不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一一要成为科学*.可谓—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真是貌离神合啊!

                                             一一选自《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有删节

    u6839u636eu6587u610f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9519u8befu7684u4e24u9879u662f(    )

    u4e0bu5217u4e0du5c5eu4e8eu4e2du56fdu827au672fu5bb6u7684u89c2u70b9u7684u4e00u9879u662f(  )      

    u5982u4f55u7406u89e3u4e2du56fdu753bu662fu201cu4e16u754cu4e0au6700u5fc3u7075u5316u7684u827au672fuff0cu53c8u662fu81eau7136u672cu8eabu201d?

    u4e2du56fdu827au672fu4e0eu897fu65b9u827au672fu4e0du540cuff0cu4eceu5168u6587u770buff0cu4f5cu8005u8ba4u4e3au9020u6210u5176u4e0du540cu7684u601du60f3u6839u6e90u5206u522bu662fu4ec0u4e48?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测试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只海豚在上海的崇明岛搁浅了,令人惊奇的是,在救助的过程中,它们始终不即不离 , 就如同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
    B: 日前,中国开通了4G服务,马云等人纷纷抱怨其资费太贵,网友则认为4G应该有新的资费体系,而中国移动却坚持认为,其资费设置合理,对此,我莫衷一是
    C: 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光风霁月 , 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将得失置之度外。
    D: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记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结构,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测试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也向我们表明了它没有倒退,没有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而是脱掉了衰朽腐败的陈皱表皮,经历了阵痛而重获青春,从此步入足以垂懿范于今的真理与盛德的光辉坦途。
    B: 诗使万物变得可爱。它使美的东西锦上添花,使畸形的东西变得美丽;它使狂喜与恐惧、悲伤与快乐、永恒与变幻谛结姻缘;在它柔和的压力下,势不两立的事物变得彼此相容。
    C: 我们这些蹩脚的作家、搅乱宁静的人,我们意识到,按照民族革命的道理来看,轰轰隆隆的警喻世人的陈词乱调最后可能反过来断送我们追求的目标。
    D: 闯黄灯到底该怎么惩罚,在公民意识勃兴时代,征询民意,遵循公义,制定公共政策便可少一些左支右拙;避免朝令夕改,也才能树立新规权威,实现与民意的共振与共赢。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测试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            选自(廖先旺《 人民日报 》2009年12月7日13版)

    u4e0bu5217u6709u5173u4f4eu78b3u751fu6d3bu7684u89e3u8bf4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7406u89e3u7b26u5408u539fu6587u610fu601d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839u636eu539fu6587u4fe1u606fuff0cu4e0bu5217u63a8u65a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练习
  • 6.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①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②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③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④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干的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⑤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⑥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文取材于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u201cu5171u540cu4f53u7cbeu795eu201du7684u7406u89e3uff0cu4e0du7b26u5408u6587u610fu7684u4e00u9879u662f uff08  uff09

    u4e0bu5217u9009u9879u4e2du4e0du5c5eu4e8eu73b0u4ee3u57ceu5e02u5b9eu73b0u957fu6cbbu4e45u5b89u7684u56e0u7d20u662f uff08  uff09

    u4e0bu5217u8bf4u6cd5u7b26u5408u539fu6587u63d0u4f9bu7684u4fe1u606fu7684u4e00u9879u662f 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练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宋朝的月光

    邸玉超

        ①谁见过宋朝的月光?那时的月光与今天的月光有无区别?历经千载的风蚀,想必那月亮一定会有丝毫亏损,月光断不会如原来的一般。每当皓月当空,我便无端地有此痴想。

        ②想来,宋朝的月光一定没有唐朝的亮。大唐盛世,天高地远,月光亦格外明媚,有霜的重量,有雪的质感。我在一篇小说里曾写下这样的句子:“盛唐般的月光照在晚清色泽的麻花被上。”在我的意念中,唐朝的月亮总是圆满的、温暖的淡橘色,而清朝的月光则是亏残、清冷的靛蓝色。宋朝的月光什么颜色?宋瓷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曾见一仿定窑瓷瓶,器薄如纸,莹白如粉。汝窑瓷色前人称近似“雨过天晴”。我以为,宋朝的月光已凝固在宋瓷上,如果有可能,你去轻轻触摸一下,就会真切感受到宋朝月光。如果做不到,不妨读一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大宋月色。

        ③《记承天寺夜游》是苏东坡的著名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辑录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④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苏东坡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团练这个衔就够小了,且加个副字。苏东坡是落拓不羁的文人,面对这种境遇,依然随缘。四年后一个深秋之夜,苏东坡寂寞无聊,被皎皎月光关照,遂寻相知朋友欣然赏月。苏东坡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静,心中月光却藏着波澜。他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仅18字),状写出流传千古的“苏氏月光”:月光洒落,如庭院积水,水草交错,原是竹柏倒影。虚无之物,历历在目;动静和谐,亦实亦空,没着一个月字,却满目月华。如抒情诗,如写意画,如小夜曲,渲染出一种天地洁美的情调,抒发了一种浪漫文人的心境。特别是结尾句中“闲人”二字,意味深长,既有人生不如意的悲凉之感,又有人与自然相融的温暖之色。

        ⑤承天寺里该有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其脚下踩着一个布袋。人每天提着这种布袋,行色匆匆,知其沉重,也难以放下。布袋里装着什么?烦恼。这个夜晚,苏东坡把“布袋”暂时寄存在寺中月下了,想必他一定能睡个好觉。

    (选自《散文》2007年第6期)

    u8bf7u7b80u8981u5206u6790u6587u7ae0u7b2cu2461u6bb5u8fd0u7528u54eau4e9bu624bu6cd5u6765u8868u73b0u201cu5b8bu671du7684u6708u5149u201du7279u70b9u3002

    u6587u7ae0u7b2cu2463u6bb5u8bf4u201cu82cfu4e1cu5761u773cu4e2du6708u5149u5982u6c34u822cu5e73u9759uff0cu5fc3u4e2du6708u5149u5374u85cfu7740u6ce2u6f9cu201du3002u5982u4f55u7406u89e3u8fd9u53e5u8bddu7684u542bu4e49uff1f

    u82cfu8f7cu521au5230u9ec4u5ddeuff0cu5148u4f5cu300au897fu6c5fu6708u300bu4e00u8bcduff1au201cu4e16u4e8bu4e00u573au5927u68a6uff0cu4ebau751fu51e0u5ea6u65b0u51c9uff1fu591cu6765u98ceu53f6u5df2u9e23u5ecauff0cu770bu53d6u7709u5934u9b13u4e0au3002u9152u8d31u5e38u6101u5ba2u5c11uff0cu6708u660eu591au88abu4e91u59a8u3002u4e2du79cbu8c01u4e0eu5171u5b64u5149uff0cu628au76cfu51c4u7136u5317u671bu3002u201du8bf7u6bd4u8f83u82cfu8f7cu8fd9u9996u300au897fu6c5fu6708u300bu8bcdu4e2du7684u6708u5149u4e0eu300au8bb0u627fu5929u5bfau591cu6e38u300bu4e2du7684u6708u5149u6d41u9732u51fau7684u60c5u611fu6709u4f55u4e0du540cuff0cu5e76u63a2u7a76u4ea7u751fu8fd9u4e24u79cdu4e0du540cu60c5u611fu7684u539fu56e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练习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叶朗

        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多。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这是“仁者”的“乐”。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宋代董迪在《广川画跋》中强调画家赋形出象必须“发于生意,得之自然”。清代王概的《画鱼诀》说:“画鱼须活泼,得其游泳像。”“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中国画家从来不画死鱼、死鸟,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聊斋志异》的诗意,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诗意。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乌兽虫鱼都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这将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大大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自《新华月报》2008年第l期(有删改)

    u4e0bu5217u4e0du5c5eu4e8eu4e2du56fdu4f20u7edfu6587u5316u4e2du751fu6001u7f8eu5b66u8303u7574u7684u4e00u9879u662f(    )

    u8bf7u7b80u8981u8bf4u660eu751fu6001u54f2u5b66u548cu751fu6001u4f26u7406u5b66u51fau73b0u7684u80ccu666fu4ee5u53cau53d1u6398u3001u9610u91cau3001u4f20u64adu548cu4ea4u6d41u7c7bu4f3cu5185u5bb9u7684u73b0u5b9eu610fu4e49u3002

    u7efcu89c2u5168u6587uff0cu4e2du56fdu4f20u7edfu6587u5316u4e2du7684u751fu6001u610fu8bc6u6709u54eau4e9bu5177u4f53u5185u6db5?u8bf7u5206u70b9u6982u62ecu3002

    u6839u636eu6587u610f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4e0du6b63u786eu7684u4e24u9879u662f(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练习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旧  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 , 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u6587u7ae0u7684u9898u76eeu662fu201cu65e7u71d5u201duff0c u4e3au4ec0u4e48u5374u7528u4e00u6574u6bb5u8be6u5199u5c4bu820du683cu5c40uff1fu8bd5u5206u6790u7b2cu2461u6bb5u7684u4f5cu7528u3002

    u4f5cu8005u5bf9u4e24u4e2au65f6u671fu7684u71d5u5de2u505au4e86u7ec6u81f4u7684u63cfu5199uff08u6587u4e2du753bu7ebfu53e5u5b50uff09uff0cu8bd5u5206u6790uff0cu4e24u5904u71d5u5de2u5404u6709u4ec0u4e48u7279u70b9uff1fu8868u8fbeu4e86u4f5cu8005u4ec0u4e48u6837u7684u601du60f3u60c5u611fuff1f

    u672cu6587u7684u7ed3u5c3eu5f88u6709u7279u70b9uff0cu8bd5u5206u6790u5176u5999u5904u3002

    u6709u4ebau8ba4u4e3au201cu71d5u201du65e0u6240u8c13u201cu65b0u201du4e0eu201cu65e7u201duff0cu6240u4ee5uff0cu5e94u5c06u9898u76eeu7684u4e2du7684u201cu65e7u201du5b57u53bbu6389uff0cu4f60u600eu4e48u770buff1fu8bf7u8c08u4e00u8c08u7406u7531u3002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练习
  • 10. 阅读下面《炮兽》片段,完成小题。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人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字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老人仍旧靠在主桅上,抱着双臂在沉思。

        布瓦斯贝特洛用左手食指指着他,低声对拉维厄维尔说:

         “旺代有首领了。”

    u9009u51fau5bf9u6717u5fb7u7eb3u514bu4fafu7235u60e9u7f5au70aeu961fu961fu957fu8fd9u4e00u90e8u5206u7406u89e3u5206u6790u4e0du5f53u7684u4e00u9879uff08    uff09

    u4e0bu9762u5bf9u5904u51b3u70aeu961fu961fu957fu7684u8fd9u4e2au573au666fu5206u6790u4e0d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9009u51fau4e0bu6587u4e2du5bf9u96e8u679cu7684u201cu7f8eu4e11u5bf9u7167u539fu5219u201du8868u8ff0u4e0du5f53u7684u4e00u9879uff08    uff09

    u201cu8fd9u4e9bu8bdduff0cu4e00u53e5u4e00u53e5u8bf4u51fau6765uff0cu7f13u6162u5730uff0cu4e25u8083u5730uff0cu5e26u7740u4e00u79cdu6bebu4e0du53d8u52a8u7684u8282u594fuff0cu4effu4f5bu65a7u5b50u780du5728u6a61u6811u4e0au3002u201du4e3au4ec0u4e48u8fd9u4e9bu8bddu4f1au662fu201cu7f13u6162u5730uff0cu4e25u8083u5730u201du8bf4u51fau6765uff1fu8fd9u6837u5199u6709u4ec0u4e48u4f5cu7528uff1f

    u5e03u74e6u65afu8d1du7279u6d1bu4f2fu7235u8bf4u201cu65fau4ee3u6709u9996u9886u4e86u201duff0cu4f60u8ba4u4e3au4ed6u6709u4ec0u4e48u6839u636euff1f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