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 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 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5课《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 2. 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喻,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u6bd4u8f83u4e24u7bc7u9009u6587u5728u8bedu8a00u8868u8fbeu4e0au6709u4f55u4e0du540cuff1f
    u753bu7ebfu8bedu53e5u201cu56edu5b50u8352u829cu4f46u5e76u4e0du8870u8d25u201du5728u6587u4e2du6709u600eu6837u7684u4f5cu7528uff1f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姿态   意境   喇叭   疏疏落落
    B: 混沌   嘶叫   细腻   自然而然
    C: 岐韵   蟋蟀   凋谢   婀娜多姿
    D: 颓废   萧索   特异   若隐若现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 5. 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 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 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⑤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⑥“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⑧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⑨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u4e0au9762u51e0u6bb5u6587u5b57uff0cu4f5cu8005u63cfu5199u4e86u54eau4e9bu666fu7269uff1fuff08u7528u56dbu5b57u77edu8bedu6982u62ecuff09
    u2461u6bb5u4e2du753bu7ebfu7684u53e5u5b50u662fu4eceu54eau4e9bu89d2u5ea6u5199u666fu7684uff1fu8fd9u6837u5199u6709u4ec0u4e48u4f5cu7528uff1f
    u6587u4e2du7b2cu2463u6bb5u6709u4ec0u4e48u4f5cu7528uff1fu8bf7u4eceu5185u5bb9u7ed3u6784u4e24u4e2au65b9u9762u4f5cu7b54u3002
    u5bf9u6587u4e2du7ec6u8282u63cfu5199u7684u7406u89e3uff0cu9519u8bef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u8bd7u7684u4e2du95f4u4e24u8054u662fu5982u4f55u5199u73afu5883u7684u6e05u5e7du7684uff1f
    u8fd9u9996u8bd7u8868u8fbeu4e86u4f5cu8005u600eu6837u7684u601du60f3u611fu60c5uff1fu8bf7u7ed3u5408u5185u5bb9u5206u6790u3002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 8.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不远千里 ,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 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 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依托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举措为契机,浙江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先行先试者。
    B: 日方所谓中国海军舰艇火控雷达瞄准日方舰机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日方舰机经常对中国海军舰机长时间、近距离跟踪监视,是造成中日海空安全问题的根源。
    C: 在“新国标”中,某些污染元素的限量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比如大米的镉限量,国际标准是0.2毫克/千克,我国标准是0.4毫克/千克。
    D: 古龙写过,如果一个人走投无路,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一进菜市场,定然死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 1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 ②①⑤④③
    B: ⑤②④①③
    C: ②⑤①④③
    D: ③⑤②④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