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在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张打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要求测出D点的瞬时速度。本实验采用包含D点在内的一段间隔中的平均速度来粗略地代表D点的瞬时速度,下列几种方法中最准确的是(  )

    A:
    B:
    C:
    D: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步练习
  • 2. (多选)某同学将纸带穿过限位孔,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拉动纸带,但在纸带上打不上点,其可能原因是(  )
    A: 复写纸放反
    B: 使用了直流电源
    C: 振针过短
    D: 纸带运动过快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步练习
  • 3. 如图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4条纸带,其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
    B:
    C:
    D: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步练习
  • 4. 用打点计时器可测纸带运动的时间和位移。下面是没有按操作顺序写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按照你对实验的理解,在各步骤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然后按实际操作的合理步骤,将各步骤的字母代号顺序写在空白处。

    A.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两接线柱上分别接上导线,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接在低压过 (填“交流”或“直流”)电源的两个接线柱上;

    B.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填“插孔”或“限位孔”),并压在(填“白纸”或“复写纸”)下面;

    C.用刻度尺测量从计时开始点到最后一个点间的距离Δx;

    D.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如果共有6清晰的点,则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Δt=

    E.打开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F.利用公式 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步练习
  • 5. 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本题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操作步骤应先(填“释放纸带”或“接通电源”);
    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个点没有标出;
    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每隔0.10 s测一次速度,计算出打下B、C、D三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表:


    vB

    vC

    vD

    vE

    vF

    数值(m/s)

    0.640

    0.721

    如果打A点时开始计时,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同步练习
  • 6. 关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6 V以下的直流电源
    B: 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电源
    C: 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D: 同一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瑞金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 7. (多选)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时,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就能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 时间间隔
    B: 瞬时速度
    C: 加速度
    D: 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 8. 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用字母填写)

    ②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s

    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

    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8月份开学考试试卷
  • 9. 用图(a)的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有两个“巧妙”的设计,一是要求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砂和砂桶的质量之和;二是对小车要进行“平衡摩擦力”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要求“小车质量远大于砂和砂桶质量之和”的目的是
    对小车进行“平衡摩擦力”操作时,下列必须进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在满足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得到了如图(b)的图线(M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图线在纵轴上截距不为零的原因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荆州市监利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起点考试试卷
  • 10.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测定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其中A为滑块,B和C是质量可调的砝码,不计绳和滑轮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摩擦.实验中该同学在砝码总质量(m+m′=m0)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改变m和m′的大小,测出不同m下系统的加速度,然后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就可求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该同学手中有打点计时器、纸带、10个质量均为100克的砝码、滑块、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为了完成本实验,得到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还应有         
    实验中该同学得到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如图2所示,从清晰的O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计数点(中间4个点没画出),分别记为A、B、C、D、E、F,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为OA=1.61cm,OB=4.02cm,OC=7.26cm,OD=11.30cm,OE=16.14cm,OF=21.80cm,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Hz,则由此纸带可得到打E点时滑块的速度v=m/s,此次实验滑块的加速度a=m/s2 .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该同学以m为横轴,以系统的加速度a为纵轴,绘制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图线,结合本实验可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g取10m/s2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田家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开学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