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该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分封制度

    A: 分封制
    B: 王位继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三公九卿制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

    A: 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C: 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
    D: 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文综历史试卷
  • 4. 周代设有王室和诸侯的贵族学府——痒、序,也设有供大夫以下官员及一般庶民学习的地方学校——乡校。各级学校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是为“六艺”,任务是“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班固《白虎通》谓,“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据此可知,周代教育(    )

    A: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B: 旨在培养官府需要的实用人才
    C: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 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2017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百校联盟高考复习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5.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

    A: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6. 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 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 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 “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 2017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7. 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C: 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 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试卷 文综历史
  • 8. 《国语·晋语九》:“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修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这主要反映了(    )

    A: 商周时期具有血缘政治色彩
    B: 西周时期重视伦理道德修养
    C: 西周时期重视官员孝道武德
    D: 先秦时期官员政治等级森严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文综历史试题(二)
  • 9.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一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

    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试题
  • 10.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 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 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