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现象,这些现象(    )

    A: 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无以为继
    B: 体现皇帝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
    C: 反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D: 说明宗法制因君权过重受冲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2. 阅读下列材料:

        人类古典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其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3. 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    )

    A: 分土分民
    B: 维系亲情
    C: 家国情怀
    D: 贵族专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4. 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家国—体有利于维系统治
    B: 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
    C: 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
    D: 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5. 《乐记》说:“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则材料对“乐”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礼相异乐相同
    B: 体现等级差异
    C: 维系社会团结
    D: 注重道德教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6. 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

    A: 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 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
    C: 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 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7. 西周时,文字多刻在青铜器皿上,青铜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这反映出西周(    )

    A: 青铜铭文追求审美功能
    B: 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C: 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D: 宗法礼仪渐趋崩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贵州省贵阳市2017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文综历史卷
  • 8. 《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由此可得出西周(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
    B: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 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江苏卷)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故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概括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有哪些发展。

    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10.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与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有关(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