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如图所示政治结构反映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和郡县制
    B: 世袭制和分封制
    C: 世袭制和郡县制
    D: 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 2.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丁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高考历史一模试卷(文科)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 4.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

    A: 维护了宗法制度
    B: 促使了礼崩乐坏
    C: 导致分封制崩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
  • 5.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

    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
  • 6.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是(    )

    A: 宗教观念影响深远
    B: 生产力不发达
    C: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 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 7.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

    A: 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
    B: 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
    C: 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
    D: 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一模历史
  • 8.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    )

    A: 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 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一模历史
  • 9. 《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

    A: 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 君王政治地位提升
    C: 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D: 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湖南省湘中名校教研教改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历史
  • 10. 《左传》中记载:楚子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遂罢之。”这段史料反映出当时(    )

    A: 分封制已经瓦解
    B: 楚国赢得了周王室的尊重
    C: 天命观成了统治阶级指导思想
    D: 诸侯崛起 ,周王室衰微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湖南省湘南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