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主张。

    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 2.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中世纪播州军事城堡---遵义海龙囤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申遗”成功。这是中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世界遗产。据有关史实判断:元朝时期,播州归属于管辖(    )

    A: 播州行省
    B: 宣慰司
    C: 宣政院
    D: 贵州行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中期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总而言之,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白居易、元稹诗歌理论,基本上来自汉儒。《诗大序》(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中说,所谓诗,可以观盛衰,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关教化,移风易俗”,这是白居易、元稹诗歌的主要思想渊源。立足于儒家诗教理论,白居易全面否定以往突破儒家诗歌理论的诗歌创作,他把《诗经》以下一千多年的诗歌发展史描绘为一部“诗道崩坏”、每况愈下的历史,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光照千古的诗作均因未直接描写时事、进行美刺劝惩而被加以贬抑……新乐府诗的创作不免会触动到权贵人士,因此在推展上并不顺利。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遭谤被贬,远谪江州,新乐府运动也因之受挫。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唐中期新乐府运动对诗歌的改革方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乐府运动进行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契丹建国后,耶律阿保机将亲卫之众自部族中分离出来,创建由皇帝本人直接领导的“斡鲁朵”,“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辽诸帝即位之始,例皆新建本人的斡鲁朵,同时也继承此前诸帝的斡鲁朵,使皇帝的亲卫力量独立于枢密院为首的政府之外,且可与政府的力量相抗衡。“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斡鲁朵之)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至辽末,已有十三个斡鲁朵,合诸斡鲁朵,自成一体系,直属于皇帝。各斡鲁朵最高级的官员有二,“某宫契丹都部署”管理契丹人,“某宫汉儿渤海都部署”则管理汉、渤海人,其管理权限,可以说是军、民事务无所不包。这一体系,与掌管契丹等部族的北枢密院体系、掌管汉人渤海等州县人户的南枢密院体系并列。

    ——摘编自余蔚《辽代斡鲁朵管理体制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辽代斡鲁朵制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辽代斡鲁朵制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5.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B: 地主兼并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变少
    C: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D: 采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机构臃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手工业者、医生和科学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得到朝廷更多的关心,因为忽必烈显然希望在统治中国上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保证不剥削农民,并且实际上鼓励了农业的发展。受到蒙古人损害的主要阶层是地主精英,从这个阶层中涌现出大量的士大夫统治阶级。忽必烈和蒙古人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取代了他们。废止科举制度之后,汉人精英只有很少的选择。一些人顺从了,并为蒙古人服务;一些人放弃公共生活成为隐居者或者把兴趣转向艺术;还有一些人不满蒙古人的统治,形成潜在的破坏力量。汉人精英感觉到他们是排除在蒙古人给予利益的阶级和职业之外的主要群体。但忽必烈和宫廷试图通过保留某些政府机构,如翰林院、国子学、集贤院及国史馆来安抚他们,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人以士大夫为主。

    ——摘编自费正清(美)《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忽必烈改革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忽必烈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7.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符、移、关、牒(皆公文名),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尚书省。”材料说明唐代尚书省(    )

    A: 地位相当重要
    B: 位居三省之首
    C: 具有最终决策权
    D: 威胁到皇权权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8. 钱穆在论述科举制时说:“唐代前后三百年,因政权之开放,参加考试者愈来愈多,于是政府中遂设有员外官,有候补官,所谓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泛禄,而吏扰人。”钱穆强调科举制(    )

    A: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B: 导致官员人浮于事
    C: 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D: 标志选官制度成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9.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这说明(    )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

    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

    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已经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10. 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

    A: 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
    B: 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 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 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