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洗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得抄袭原材料))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 2.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这说明(    )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

    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

    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 3.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 4. 汉代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并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

    A: 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B: 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C: 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
    D: 官营手工业产品是皇帝私用和官府专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 5.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6. 孙中山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开始于(    )

    A: 西周时期的世袭制
    B: 汉朝的察举制
    C: 隋唐时的科举制
    D: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7.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C: 讨好北方知识分子
    D: 限制南方发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前期的寄禄官阶秩序系统,利用了唐代原职事官的称谓头衔,“官”与“差遣”的分离,即表现为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的分离,因而造成了官制中纷繁复杂、名实不侔的现象。在赵宋统治稳定后不久,这种状况即受到朝野人士的强烈批评。要求“正名”的呼声,终于导致神宗时期以“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及“以阶易官”为主要内容的元丰改制。

        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神宗下诏改制,其主要设计思想是:“使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元丰改制,以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共25个阶次,取代了上至使相(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或同平章事)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职事官称。这次以新阶易旧官,只涉及文臣中的京朝官,而未触及幕职州县官,也没有牵涉到武臣。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丰改制”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丰改制”的主要内容,并作简单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 9. (后改为中书省),魏曹丕始设,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这种演变表明(    )

    A: 隋唐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B: 国家行政机构日益庞大
    C: 皇权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 中央官吏权力过度集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10. 《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 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 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 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
    D: 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