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    )

    A: 丞相职权范围宽
    B: 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
    C: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濮阳市2017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 2. 唐高宗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指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 对官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高
    B: 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非常多
    C: 进士及第是极难企及的目标
    D: 科举考试已取得实质性进步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北辛集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十一)
  • 3.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    )

    A: 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
    B: 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
    C: 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D: 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辛集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十一)
  • 4. 汉高祖刘邦,其母梦与神遇,其父往视,“见交(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四岁时,有善相者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意在推动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B: 为皇权的来源罩上了神圣的外衣
    C: 中国皇帝都被看作龙的传人
    D: 天人感应说是对皇权的最好注脚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北辛集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十一)
  • 5.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更有利于(    )

    A: 完善中央官制
    B: 加强君主专权
    C: 决策更加科学
    D: 提高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晋南北如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现象。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模拟试卷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浙江温州五所重点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 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他认为“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端节诏书,径废时文,五百年旧习,一旦廓清,为之一快”。他进一步主张:“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对于新的取士办法,他也做出设想,即是“举世大兴西学,专用西人为师,即由学校考取高才,举而用之,庶不致鱼龙混杂”。作为过渡的办法,“西学未兴之前,中国文学亦由学校选取”。……去世前不久,仍有如下言论“论者往往谬分大清与中国为二,不知大清事去,即寰宇内无复有中国”。

    ——摘编自李琳琦《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其体主张》

    根据材料,指出吴汝纶主张废除科举的社会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汝纶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 9. 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

    A: 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 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 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 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 10.

    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    )

    A: 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 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 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 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