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绒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斌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古老民族,“逐水草畜牧,居毡卢,环车为营。”当中原处于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之际,契丹族凭借武力迅速在北方崛起。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正式宣布登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而此时中原地区烽烟四起,民不堪命,大批汉人离开故土,逃往相对安定的北方契丹地区。阿保机按照唐代的规制另置州县城郭令其居业,让汉人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与制度,这就是头下军州。阿保机也“平诸第之机,弭兵轻赋,专意于农”。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正式从后晋接收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契丹在此地最初采用的是民族高压政策,对占领区进行粗暴的掠夺和残杀,汉人纷纷起来进行反抗。之后辽太宗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使得“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辽朝“自阿保机创业于其初,德光恢廓于其后,吞并诸蕃,割据汉界,南北开疆两千里,东西四千里,戒器之备,战马之多,前古未有,子孙继统二百三十余年。”

    ——摘编自《辽代的“一国两制”》等

    根据材料,概括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的背景。

    根据材料,简析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3. 《后汉书》中记载河南尹田歆:“当今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召皓于庭,辩诘职事。皓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遂举孝廉,辟太尉府,举高第。”这说明当时(    )

    A: 依靠门第入仕已见雏形
    B: 推举孝廉名士不避权贵
    C: 察举成为入仕主要途径
    D: 人事任免已收归中央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模考文综历史试卷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义庄之制创始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范仲淹入仕之后禄赐有余,于庆历、皇祐年间(1041-1053年),于苏州吴、长洲两县,逐次购置田产千亩,设立义庄。范氏义庄对族人的赡给,1050年时都有详细的规矩,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套,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却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

        义庄到南宋时期已成社会上一种普遍的制度,明清时期更为盛行。义庄设置普遍化之后,经常由族人共同合作设置,同时也考虑到过分的济助会造成族人的懒惰。如,清代葑门陆氏义庄的赡族规条中,更指出“男丁自十七岁至五十岁,理宜勤俭谋生,非鳏寡孤独老疾可比,本不在应给之例,其有势处贫人,尚安分者,不得不于常格外,暂为酌给”。南宋建阳麻沙刘氏义庄:“患苦乡闾、害及族党者,虽贫勿给;男婚越礼、女适非正者,虽贫勿助”范仲淹最初订立的义庄规矩,以周济族人的日常生活为主,到熙宁六年(1073年)的续订规矩,才有于族人中选有学问品德者为教授,教导族中子弟,由义庄給予津贴。南宋以后的义庄,有不少与义学相结合,以义庄收入,延请师儒,教育族人,使族人不致因清寒而无法向学,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弟则给予路费。——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根据材料,概括出宋代至清代义庄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至清代义庄制度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5.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 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 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末以来,“典刑驰废,州县掌律吏不明习律令,守牧武人,率恣意用法”“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这不仅对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还支持着官宦腐败现象的蔓延和恶化,以致疏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广顺元年(951年)三月,敕“今后应三京及诸道州府,凡有刑狱,并须据罪断道,除准敕(审问)和合奏覆外,其余不得便将拟案据闻”。五月又颁布敕令,“除反逆罪外,并不得籍没家赀,诛及骨肉,一依格令处分”。六月,命侍御史卢义等人,以晋汉及国初事关刑法教条一十六件,编为二卷,目为《大周续编敕》,成为太祖时期法制的基本准绳。嗣后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损益,以应时变。广顺二年(952年)十月,诏曰:“民有诉讼,比先历州县及观察使处决,不直,乃听讼于台省,或不能书牒,倩人书者,必书所倩姓名、居处。若无所倩,听执素纸;所讼必须己事,毋得挟私客诉。”——摘编自曾育荣《后周太祖郭威内政改革琐论》

    根据材料,概括后周太祖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太祖司法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4月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8.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反映出(    )

    A: 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
    B: 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
    C: 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 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9. 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

    A: 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 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 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 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河南省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 10.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