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吴宗国教授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写道,某朝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创新,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它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化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材料中的中枢权力机构是(    )

    A: 三公九卿
    B: 内外朝
    C: 二府三司
    D: 内阁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2.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    )

    A: 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
    B: 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
    C: 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
    D: 保护小农经济是政策的出发点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
  • 3. 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椽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    )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宝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郁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一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考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天津市第19中学高三复习文综考试历史部分
  • 6.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 汉代少府分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四川省广安市第三中学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合历史部分
  • 7.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 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 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 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8. 司马光的《上神宗之体要》在论及古代君臣关系时指出:“何谓为证有体?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对上述材料准确的认识是(    )

    A: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相互监督
    B: 臣属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廷伸
    C: 官僚机构的设置弥补了“独治”的缺陷
    D: 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显著特点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综合《唐书》、《唐会要》等有关史籍记载,武后时期的科举考试一般是在二月开始,制举、殿试时间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传统科目之外,还有文艺优长科、理选拔萃科等。由皇帝主持的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使当时文场呈现出旷古未有的盛况。《大唐新语》称“应制者向万人”。至于制举的试题、殿试的策问,多半涉及政抬、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

    ——马思博《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关陇把持特权,门阀观念非常的严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为了使没有权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得以升迁。于是在显庆四年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志》,以武氏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这样一来扩展了用人的范围,也寻找到许多庶族地主中有才能的人。

    ——吴玲莉《浅析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的人才观。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云南省民族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六)文综-历史试卷
  • 10. 李治安先生在其《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这说明(    )

    A: 行省制使地方失去一切自主权
    B: 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 行省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产物
    D: 行省制最早开创于秦始皇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7届云南省楚雄市高三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