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桑弘羊在汉武帝时直接掌管中央财政近三十年,《史记》称赞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前,许多经济行政权由中央与地方分掌,形成经济上的割据状态。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政策,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掌各郡国均输事务。将以前由各郡国经办的贡物运输集中到中央处理。统一全国粮食、盐铁等財政行政。到武帝后期,盐、铁、均输已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再加上铸币权的集中,中央掌握经济命脉,他肯定山林川泽为国家所有,故应该加以控制,不能自由开放,他认为山泽之利必在深山穷谷之中,如果自由开放,事实上归豪强所专有,如此,小則兼并百姓,大則危害国家。他认为农业不是致富的唯一本源,商业也是致富的本源。他认为没有商业,則财富之源流断绝,而财物的消费即会缺乏,他从自然资源地域分工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摘编唐长孺《魏普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桑弘羊经济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文综历史试题
  • 3. 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沼、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    )

    A: 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 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应辩随评价八股文考试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文综历史试题
  • 4. 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 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 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 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湖南省长郡中学2017届高考模拟试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 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草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元帝即位后大量征用儒生,决意进行改革。当时全国的宗庙数量庞大,人力物力耗费十分巨大。贡禹向汉元帝提出“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的建议后,汉元帝下诏“议罢郡国庙”。后月余,元帝又下诏议宗庙迭毁礼,群臣经过讨论后,元帝斟酌再三,最后决定高帝、文帝之庙世世不毁,其余诸庙未尽则毁,宗庙改革为朝廷节省了一笔财政开支,符合“俭”的原则。形式上则废除了汉家制度,代之以先王制度,有一定象征意义。但它避重就轻,虚张声势,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不利于改革向纵深发展。

    ——摘编自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根据材料,指出汉元帝宗庙改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元帝宗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湖南省长郡中学2017届高考模拟试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 6. 《新唐书》论及昭宗(公元888-9004年)说:“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昭宗愚庸暴虐导致唐政权的灭亡
    B: 唐朝气数已尽,昭宗也无力回天
    C: 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
    D: 昭宗不幸在于有智勇而用人失策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商丘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7. 有关我国官员阶层假日和办公时间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在唐代,一年共有五十三天的节庆假日,元代规定有十六天的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官员办公时间的增多本质上反映了(    )

    A: 需要有公务员处理的政府职责逐渐的增加
    B: 分权与制衡降低了各级公务员的办事效率
    C: 专制王权的强化皇帝更像一个严厉的主人
    D: 以文取仕的科考制度弊端在明清日益凸显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商丘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805年)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代朝廷的来办宦官,市场上抹夺猛于虎);第二,取消进俸;第三,打击贪官;第四,打击宦官势力;第五,抑制藩镇。此外,放宫女、宾乐女900余人回家,改革颇有成效,为百姓称道。但改革的阻力非常大,受到掌握实权的宦官和藩镇势力阻挠破坏,以失败告终。

        改革过程中,顺宗病重垂帘问政.上传之事,要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顺宗宠妃牛昭容,才能为顺宗所知晓。历史中也有关于王叔文、王伾贪财不廉洁的记载。此外,领导改革的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文人。改革失败后,顺宗死于宦官之手,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均被贬谪。

    材料二:韩愈则因革新时不被起用,攻击革新党派为“小人乘时偷国柄”。说宦官掌控的禁军是“天子自将非他师”。苏轼(朋党论)中说:“唐柳宗元、刘禹锡始不陷叔文之党,共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名臣矣。”清人王鸣盛是知名学者,则说:“叔文与宦官为难,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立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官,跋扈之强藩。”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观遍他留下的文字则未见一丝悔意。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永贞革新的主要历史背景及失败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应如何看待永贞革新?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10.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