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的数量
    B: 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 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 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湖北省江汉平原高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2.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 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 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年湖北省江汉平原高中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上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卷
  • 4.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这主要体现了(   )

    A: 察举制影响了人才选拔
    B: 郡县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上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卷
  • 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B: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藩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8.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

    A: 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 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 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 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 9.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 10.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 (   )

    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选官应注重品行
    D: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