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规定了办公和批转公文的时限,凡内外百司所受的上奏文书皆印发其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否则会按“稽程”罪受到刑事处分。此规定(   )

    A: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了对官员监份
    C: 强化了中央集权休侧           
    D: 俐弱了宰相的权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辽宁庄河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 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 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江西玉山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3. 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江西玉山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4.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  )

    A: 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 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 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江西上高二中高三10月第三周周练历史试卷
  • 5.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

    A: 唐朝设立三省  
    B: 宋朝设参知政事  
    C: 明朝设置内阁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江西上高二中高三10月第三周周练历史试卷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上期测试一历史试卷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

    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荀子

    材料二

    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 颁行天下。唐律继承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立法司法更多地借鉴了罗马法而不是中华法系,根据所学说明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历史试卷
  • 8.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 (阎步克:《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 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历史试卷
  • 9.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小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否定了汉初的郁国井行制       
    D: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历史试卷
  • 10. 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佐证(   )

    A: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 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C: 科举制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      
    D: 科学制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