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中国历史上累世同居的大家族被社会称为“义门”。元朝浙东浦江义门郑氏,“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屡受朝廷褒奖。元末战乱,农民军多次进人浦江县.都互相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护送外出逃难的郑氏家人返回。这反映了 (   )

    A: 封建社会聚族而居的安全功能        
    B: 儒家忠孝节义的道德底线作用
    C: 郑氏结交农民军以求乱世自保        
    D: 郑氏的善行义举赢得社会尊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历史试卷
  • 2.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A: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实验班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 3. 《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

    A: 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 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 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 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 4.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川峡、广南、福建转运使提点刑狱官察部内僚吏,有贪墨不法、惨刻用刑者以闻”。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又诏:“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而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邢狱官察之。”庆历七年(1047年),指令转运、提邢二司:“每巡历至州县,先入刑狱中询问罪人。其有禁系人身死,仰画时具检验状申二司点检,如情理不明,有拷擦痕,立即便取索公案差官看详,依公施行。”这表明北宋(   )

    A: 监察工作已经法制化系统化
    B: 通过加强监察促进司法公正
    C: 干预司法过多,失去独立性
    D: 地方冤狱过多司法审判混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 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 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 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封”即封还诏书,“驳”即驳正百司奏抄。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

    ——摘自艾永明《关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

    材料二

    雅典国家机构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非平行关系,行政、司法处于立法监督之下,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同时,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摘自禹露《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的行政决策运行方式的作用。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代三省制与雅典国家机构分工的异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7.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才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
  • 8. 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

    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
  • 9. 《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A: 明德慎罚的理念
    B: 分权制衡的原则
    C: 厉行法治的精神
    D: 以礼入刑的思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
  • 10.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 王朝大一统的重新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儒家思想的复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