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 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 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 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天津卷)
  •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难度: 简单 题型:真题 来源: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浙江卷)
  • 3.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难度: 简单 题型:真题 来源: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卷)
  •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卷)
  • 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卷)
  • 6.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难度: 简单 题型:真题 来源: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卷)
  • 7. 《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

    A: 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B: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C: 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 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8.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变革。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

    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瞬岳、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选官制度的改革和隋唐繁荣之间的关系?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9.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

    A: 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 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C: 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D: 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10.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日月。”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   )

    A: 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
    B: 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C: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 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