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2.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

    A: 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B: 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C: 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D: 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3.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 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 加强军事上的控制
    C: 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D: 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4. 《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都省”是指管辖河北、山东和山西的行中书省

    ②行省长官位高权重,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

    ③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委派官员担任

    ④行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宋朝地方官员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青海西宁十四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 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6. 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
    B: 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
    C: 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江西师范大学附中、九江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卷
  • 7.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江西师范大学附中、九江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卷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 ·王莽传》

    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江西师范大学附中、九江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卷
  • 9. 清朝有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学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   )

    A: 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 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C: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江西赣州十三县(市)高三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 10. 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 科举制存在缺陷
    B: 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 不再以门第选官
    D: 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