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大和统一
    B: 大化改新
    C: 幕府统治建立
    D: 大和兴起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2.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是(  )
    A: 铸铜和制铁技术
    B: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C: 文字和建筑
    D: 佛教和儒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3. 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郭沫若填词祝贺,其中有“盲目,浮桴东海。负笈,埋骨盛唐”的句子。其中空格处应依次填入(  )
    A: 空海 玄奘
    B: 晁衡 鉴真
    C: 玄奘 义净
    D: 鉴真 晁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4.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编纂的历史教科书中强化了天皇意识,宣扬天皇“万世一系”,是神在人间的代表。从历史上看,对天皇神化开始于(  )。
    A: 日本从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时期
    B: 大和国家统一日本后
    C: 大化改新时期
    D: 明治维新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5. 日本在派遣遣唐使中牺牲巨大:天宝年间使者在回国中,船只遇险,第三艘船中的150人只有4人生还,第四艘船则失踪。但即便如此,仍有络绎不绝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往来于两国之间。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日友好交往源于隋朝 ②遣唐使次数最多,最具代表性 ③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又是贸易代表团 ④日本不畏艰难的精神是其派遣使节的重要原因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6. 右图为圣德太子像,他在大化改新之前积极推行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先声,在大化改新以后,掌握中央行政大权的是(  )

    A: 大宰府
    B: 太政官
    C: 国司
    D: 中务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7. 右图为日本电影《大化改新》的剧照,某历史兴趣小组观看后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当时日本的服装效仿我国唐朝
    B: 剧照上的建筑依稀可以看出长安的风格
    C: 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 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8. 大化改新仿行唐制但又有所区别,下列措施中不同于唐制的是(  )
    A: 班田收授法
    B: 租庸调制
    C: 神祇官的设置
    D: 律令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赋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 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部分假名和汉字的对照表

    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
    上述材料说明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
    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二 我国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国家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军事的、政策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上的明显差距。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上述两种于“唐文化圈”成因的观点,区别的核心在哪里?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结合当时东亚最典型的国家的史实加以证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朝的变革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