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如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
    (3)说一说“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出现的原因。
    (4)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国君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  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的国君?
    (2)  请写出卫鞅主张实施的变法措施(两点即可)。变法的效果如何?
    (3)  卫鞅的个人命运最终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读材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2)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3)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阅读材料后: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
    (2)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中最能反映出这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4)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
    材料三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四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请你阅读材料一说出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 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
    (2)写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国的国家名称。
    (3)阅读材料三,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4)依据材料四,你能概括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吗?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材料二 :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四: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
    58次3次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 体现了他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相对应?
    (3)材料三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分别是哪一条?
    (4)根据材料三,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一个平民,想变为贵族,你会怎么做?(或者你应该怎么做?)
    (5)材料四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哪一项作用(影响)相对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杀害。他虽然遭到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变法是在哪一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次变法对于秦国有什么意义?
    (3)变法之后,何种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铁农具的使用出现在 时期,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在农业上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他在新法中规定,凡是尽心务农的人,收的粮食和织的布帛多,可以免除徭役赋税;凡是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的人,就抓走其全家,充入到官府作为奴婢。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注:水利工程)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铁犁牛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摘自《后汉书》

    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时指导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什么样的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二提到的水利工程,指出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什么?材料中还提到了铁犁牛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请指出唐代农民在农耕工具上有什么创造性的发明?

    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什么? 这种经济形态在什么事件后开始瓦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材料解析题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非常尊崇李悝的法家学说,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他先到魏国,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后,向秦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1)这里提到的变法是什么?开始于哪一年?
    (2)商鞅的主张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哪一学派的观点一致?
    (3)请写出说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
    (4)这次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