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回答问题:
    (1)材料中商鞅主张什么?他的主张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2)商鞅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3)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4)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使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看下列两幅图,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关于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请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1)排序:
    ⑵图二中,商鞅舌战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会损害这些“守旧群臣”的利益?
    ⑶你怎样来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表格: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

    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出现的历史时期推广的历史时期推广使用的影响
     
    (1)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
     
    (2)


    (4)
     
    (3)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锐,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请回答:
    (1)若你是材料一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项措施表示欢迎?
    (2)若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贵族,你对法令中的哪条措施最不满?
    (3)若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看法如何?
    (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改革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根据以下材料,回忆所学内容,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某班举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谏秦王”的历史剧表演,你认为商君会支持哪一学派?
    (3)材料二中提到商鞅变法受到旧贵族的反对,最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推行什么措施?他的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4)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指出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5)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请说明理由。
    (6)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改革者必须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统一国家的建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是谁?  “孝公”是哪国国君? 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
    (2)请写出“卫鞅”变法的内容。 
    (3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 “扫六合”是什么意思? 为捍卫“扫六合”的胜利果实采取了哪些措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阅读材料后: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
    (2)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中最能反映出这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4)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俢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他的观点代表哪家学说?
    (3)“外连横而斗诸侯”指的是秦的什么对外政策?六国实行的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又是什么?
    (4)商君的变法的哪项措施最能体现材料三中说的“宗室贵戚多怨望”?
    (5)商君的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
    材料二 :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四: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
    58次3次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 体现了他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相对应?
    (3)材料三中哪一项措施最有利于秦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4)请结合材料三说说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5)请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来评价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战国时期的各国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总结成都平原人民与岷江水害斗争的经验而筑成的都江堰。岷江沿途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每年夏秋,水量骤增,灌县以下常泛滥成灾。相传在李冰主持下,在今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水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即郫江)和外江(即检江),分散了岷江的水流,既免除了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C”。
    (1)都江堰是秦朝时修建的。 
    (2)都江堰的设计较为科学。 
    (3)都江堰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都江堰的修建便利了灌溉和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