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评……
    材料二:


    政治上经济上
    7世纪中期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材料三: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此回答(3)(4)两小题:

    “商君”是谁?材料一主要记载了他的什么活动?他的这一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它主要吸纳哪个国家的文化精华?

    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完成的?这次民族大融合主要促进了哪两个民族间的融合?

    我们肯定(3)问中的这一历史事件,主要是因为它(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如图,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1 铁制家具             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请列举两点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材料一图片中“立木取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谁?他主持进行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是在哪国进行的?
    (2)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从材料二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精神?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以下有几句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描述,请把它们排序: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家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的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排序:① ② ③ ④ ⑤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何意义?

    你认为在秦国实行变法的商鞅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次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有何重要意义?

    如何看待商鞅变法的成败?请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简述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及影响。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一天,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向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锐,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材料三:行三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以公战,怯于私斗,乡邑(邑:城市)大治。  
    请回答:

    材料一中“卫鞅”指谁?他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若你是材料二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会对法令中的哪项措施表示欢迎?而若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贵族,会对法令中的哪条措施最为不满?

    你认为材料二的法令中哪项对后世影响最大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何历史意义?

    谈谈商鞅变法对你有何启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二: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都江堰。两千多年的事实证明,都江堰真正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意义。2000年,都江堰及其附近的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1)材料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在什么时期主持修筑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把都江堰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4)都江堰的修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春父子主持修筑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春秋时期。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改革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明治政府的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障碍”的制度是什么? 推动这一改革的沙皇是谁?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日本新领导人为了“增强民族力量”,“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在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治政府的结论后来使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