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古罗马城邦社会总体而言应是等级制社会,通常存在着公民、自由民和奴隶三大等级。公民为本邦人,身份自由并拥有公民权和相应的份地。自由民是指身份自由而不拥有公民权的人。奴隶则在法律身份上是完全不自由的。这三大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的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

        1523年至1525年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间,但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一样,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归世俗的政府管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西周与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依据材料,概括路德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走向近代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 洋布洋火兴民权 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 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后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 互联网……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文综历史
  • 2.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 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C: 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 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
  • 3. 《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 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 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 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
  • 4. 《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

    A: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
    B: 具有制度性保障
    C: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 5. 《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ì,给与)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 周天子地位衰微
    B: 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宗法制崩溃
    D: 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6.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年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
  • 7. 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这一论述强调宗法制(    )

    A: 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B: 封闭性的特征
    C: 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
    D: 自给自足的特征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
  • 8. 《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结盟国
    D: 联姻国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历史试卷
  • 9.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职发生了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称为“执政”,齐国为相,晋国为元帅,楚国为令尹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贵族政治的彻底解体
    B: 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化
    C: 士阶层崛起和权力下移
    D: 世卿世禄官制的颠覆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历史试卷
  • 10. 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 “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