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 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B: 《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浙江省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2. 何朝宗年18应进士试,赵匡胤说此人还没有髭须,欠老成,且让回家读书。赵恒(宋真宗)有意用寇准做相,却嫌他年纪轻些。寇准赶快吃药,须发全白,果然拜相。这反映出宋朝(    )

    A: 官员待遇优厚,人们争相做官
    B: 用人重视才干和经验
    C: 重视科举考试
    D: 暮气沉沉的政治特色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存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又发遣邺城官奴蜱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459840,口有16163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三国以来,还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

    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以来,军国大事,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诛劾举之。

    此所以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用此道也。

    ——南宋陈亮上宋孝宗《中兴五论》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也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历史试卷
  • 5.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施恩于诸侯子弟,扩大统治基础
    B: 缓和郡县与封国的矛盾
    C: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 削弱地方上诸侯国的力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历史试卷
  • 6. 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    )

    A: 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B: 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
    C: 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
    D: 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一)历史试卷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吏治腐败。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高宗朝政府加重赋税,又使农民造反。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奋,是为宋孝宗。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重新拜张浚为相,整顿吏治。

        北伐失败后,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后期,他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这期间经济繁荣,在南宋中期出现了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乾淳之治的背景和内容。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乾淳之治。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日:复科举,便!

    ——粱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
  • 9. 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

    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 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 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
  • 10.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帏之批评:“不经风阁鸾台,何名为敕!”“风阁鸾台”指的是(    )

    A: 尚书省与中书省
    B: 中书省与门下省
    C: 门下省与尚书省
    D: 尚书省与吏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