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吉林东北师大附属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 2.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A: 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 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 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 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吉林东北师大附属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 3.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 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 户籍制度不合理
    D: 移民制度的僵化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吉林东北师大附属中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 4.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  
    D: 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吉林东北师大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 5.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三司分权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能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下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下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海瑞,广东琼山人,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文、平赋税,井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赍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产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吏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赍官污吏退田还民,进有“海青天”之誉。

    ——摘编自《海瑞传》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的“海清天”现象。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下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 8.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下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 9.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