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丹书铁券俗称“丹书铁契”,一般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明代铁卷依照唐制,不过“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这种丹书铁券( )

    A: 拥有者可以免除一切罪行
    B: 体现了拥有者的高贵身份与崇高威望
    C: 反映君主专制下法律的随意性
    D: 反映最初的拥有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2.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 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C: 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 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3.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古代中国最能体现上述两种权利的是(     )

    A: 汉朝的中朝和外朝
    B: 唐朝的中书省和尚书省
    C: 明朝的内阁和六部
    D: 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贵州遵义高中高三第七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4. 《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醉;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镇、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

    A: 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 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 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 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贵州省黔东南州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5. 东汉规定,各地“孝廉”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这种地区名额限制的规定为宋代之后科举制所沿袭。明清时期实行分省录取之制,即使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省份,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从这种名额限制、分省录取的做法可以看出(      )

    A: “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公正性完全是骗人的
    B: 科举制的最大意义在于网罗最优秀的人才参加政府管理
    C: 科举制中各地名额限制完全取决与皇帝的个人好恶,缺乏任何客观依据
    D: 科举制中各地名额限制有利于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广东省揭阳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6. 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

    A: 专制皇权弱化
    B: 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 地方吏治废弛
    D: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广东广州普通高中高三综合测试(一模)文综历史卷
  • 7.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 隋朝的科举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   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的问题。

    难度: 中等 题型:压轴题 来源:2016年高考历史押题卷
  • 9.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据此可知,唐太宗认为 (    )

    A: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C: 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D: 三省六部制导致了亡国危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年高考历史押题卷
  • 10.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5.17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罗马法试卷1